健康中國巴渝行·好醫聲每日科普259丨一文帶你了解,什么是“猴痘”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被發現于一組用于研究的猴子體內,當時這些猴子出現“痘狀”傳染病,科學家將其命名為猴痘病毒。1970年,剛果一名9個月的男嬰感染猴痘病毒,這是全球首例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病例。雖然猴痘病毒已經被發現很久,然而由于患者人數有限,我們對它的了解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充分。
本期“健康中國巴渝行·好醫聲每日科普”欄目,重慶市健康教育所聯合華龍網邀請到重慶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所檢驗骨干黃為,帶大家認識“猴痘”。
>>專家簡介

黃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重慶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所檢驗骨干、重慶疾控中心P3實驗室實驗員、 P2移動方艙隊應急隊員、重慶市應急隊隊員、重慶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榮獲2020年度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
2022年9月,在重慶第一例猴痘輸入疫情中,黃為同志收到病例標本后與同事共同完成了標本檢測和上報工作,為疫情的快速定性和防控做出貢獻。
猴痘是怎樣感染發病的?
猴痘的病原是猴痘病毒,它是一種早期從猴子體內發現的痘病毒,所以其引發的疾病被命名為猴痘。后來發現這種疾病可以由動物傳染給人類,因此猴痘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其原發地在非洲,病例通常發生在熱帶雨林附近,被感染者與帶有猴痘病毒的動物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例如被動物咬傷或抓傷,或在獵捕動物、處理食材和烹飪等活動中,猴痘病毒有機會從動物傳播到人。如果沒有將受到感染的動物徹底煮熟,食用也可能導致感染病毒。

猴痘可以通過密切接觸而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比如彼此靠得很近的交談會產生飛沫或短程氣溶膠,吸入后可能會導致感染;皮膚對皮膚的直接接觸,比如親吻、撫摸或性生活可導致感染;受到猴痘病毒的污染環境也有致病風險,例如感染者接觸過的物品可能會遺留下病毒,其他人在接觸這些物品時,如果有任何割傷或擦傷,或意外觸摸眼睛、鼻子、嘴或其他粘膜,則可能被感染,這就是所謂的污染物傳播。病毒也可能在懷孕期間傳給胎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后通過皮膚接觸傳播,或從患有猴痘的父母向嬰兒或兒童傳播。
感染猴痘會有哪些癥狀?
猴痘可以引起一系列的體征和癥狀,最常見癥狀包括體溫多在38.5℃以上的發熱、頭痛、肌肉酸痛、背痛、乏力和淋巴結腫大,發病后1-3天出現皮疹或伴有皮疹,也就是民間說的 “出痘子”。
皮疹可存在于面部、手掌、腳底、腹股溝、生殖器或肛門部位,也可見于口腔、喉嚨、眼睛、肛門或陰道。多呈離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較軀干更為多見,數量從數個到數千個不等。皮疹經歷從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疹到結痂幾個階段的變化,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直徑約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從發病至結痂脫落約2-4周。結痂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

黃為介紹,猴痘容易與痘病毒病和其它的一些發熱出疹性疾病混淆,比如羊痘、水痘、帶狀皰疹、單純皰疹、麻疹等。此外也要注意和皮膚細菌感染、疥瘡、梅毒和過敏性反應等鑒別區分。
如懷疑自己感染猴痘,應該怎么辦?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患有猴痘,可以向當地醫務人員尋求幫助,或聯系當地疾控部門。同時在評估和檢測結果出來之前與他人隔離,以保護他人。
目前有預防猴痘的疫苗嗎?
國際上有猴痘疫苗,但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的猴痘疫苗。據相關研究,天花病毒疫苗可能對猴痘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可達到85%的免疫保護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水痘疫苗并不能預防猴痘,因為兩者是屬于不同病毒科的病毒。
(文/吳瑞雪 通訊員/項江韻 圖/視覺中國)